第二百章 察举制版科举制(1/5)
第201章 察举制版科举制
科举制度,一种始于隋,盛于唐宋,终于清的选官制度,它也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
科举制的出现,它打破了士族对知识、人才的垄断,使封建王朝能吸收大量出身中下层的人进入统治阶级,不断的为王朝注进新鲜血液,而这对一个王朝是否能延续是十分重要的,毕竟一潭死水是没有未来的。
不过凡事有利有弊,在宋代以后,随着封建 的发展,科举制消极的一面被无限放大,士大夫阶层知识固化,导致文化创造能力每况愈下,人才一代不如一代。
举个栗子
在科举制最繁荣的大唐,科举考试就有:
秀才、俊士、进士、明经(通晓经学)、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等十数科目不能,考核内容也横跨多个领域。
可到宋朝,尤其是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他取消诗赋、帖经、墨义等科目,只以经义、论、策等科目取士。
至于最后的清王朝,干脆搞成了八股文,这无疑扼杀了文化的创造性。
这也是为何时间越往前推,华夏文明就越璀璨,名篇绝句层出不穷,文人骚客络绎不绝,而到清朝后只剩大猫小猫两三只,不是人变笨了,而是戴在头上的枷锁越来越重,直至将思想禁锢。
言归正传
不管科举制未来如何,但在科举制最开始的几百年里,它无疑是最完美的选官制度没有之一,而且不要忘了,科举制是经过上千年的沉淀才逐步完善的,但魏延拿出来的可是借鉴了现代教育,所以会少走很多很多的弯路。
就譬如科举制最重要的一项改革糊名法,最开始的科举制是没有糊名法的,直到武则天时期才被推出,而没有糊名的科举,只能说懂得都懂。
“主公,伴随大汉几百年的察举制如今已被各大士族把控,乡里推荐的茂才,官吏推荐的孝廉已不再是武帝时期那样,不论出身,不论社会地位,一心为国家选出优秀贤良之人的制度,而是成了士族为家族谋利的工具。
这一点,主公您从涿县一路走来应该深有感触,不然像主公这样有大志向的人,又为何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呢。
由此可见,出身的高低已经大于自身的能力,这种腐朽的察举制只能造就腐朽的王朝,致使吏治败坏,民不聊生,才让绵延四百年的大汉走到如今这一步田地。
对于察举制的弊端,曹魏一干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首席的亿万新娘
全服宠婚:大神,来PK
始于聊斋
位面之混沌系统
单身狗的预言日常
王者权杖
真武界
都市之地狱主宰
农家小媳妇
窃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