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临清贡砖(1/2)
这一次,余民没有乘车,而是步行。发动了奔跑技能,没人的地方,就全速奔跑,速度比骑马还快。>
缺点也很明显,除了吃的多,就是费鞋。>
一双新鞋,跑个百八十里就废了。不得不在德州买了三双鞋。>
路上的时候,发现了官府的布告。>
说是槐树岭响马混天王杀了7个从京城来的行人,要求各地小心响马,谨慎出入。发现响马和可疑人员,及时向官府禀报。并悬赏银子50两,征求混天王的踪迹线索。>
这个布告说明,外界已经把贾家奴才和倪二、孙千的死亡,记在了叶培林他们身上,没有牵涉到俞民。>
俞民移花栽木的计策,获得成功。>
第二天晚上,俞民抵达临清投宿。>
临清是大运河上的重要一站,是漳卫运河汇入大运河之处。>
这里是重要的军事中心之一,也是重要的储粮基地和粮食转运中心。所以也成了重要的交通枢纽。因为以上原因,这里也成了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
因为人流众多,货物集散量大,这里设立了税卡——临清钞关,对往来船只收税。每年收税银20多万两,是神州四大钞关之一。>
之所以叫做钞关,是因为太祖时代发行了神州宝钞纸币,作为流通的主要货币。而不是象现在这样,主要是银子和铜钱,甚至一些纺织品作为货币流通。>
太祖时代的宝钞,因为国力强盛,有大量的纺织品充当了准备金的角色,所以币值稳定,是全世界都承认的硬通货。>
到了太宗时代,因为物质逐渐匮乏,纺织品产量大量萎缩,通货膨胀严重,宝钞越来越贬值。>
等到了世祖时代,宝钞几乎失去了价值,基本上没人用。银子、铜钱甚至纺织品等实物,重新成了货币。>
历史的倒退,在金融上也演变了一遍。>
俞民到临清来,除了从这里上船回金陵,还要在这里考察临清贡砖。>
临清青砖因为质量上乘,是各地修建重要工程的用砖。因为皇家工程大量采用,被称为贡砖。每年有几百万块临清贡砖运到神京。>
神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皇宫、城门、钟鼓楼、皇陵等重要建筑,都采用临清砖。>
金陵的玄武桥、城门,曲阜的孔庙等地也采用临清砖。>
砖的运输是一个大问题。>
因为临清有大运河水运之便,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和破损,也成了临清砖畅销的原因。>
第二天早晨,俞民出现在运河边上。>
放眼望去,处处冒烟,那是运河边上两三百家砖窑正在烧砖。>
这些砖窑,绝大部分都是官窑。>
因为出产大量临清砖,工部营缮司在这里设立了营缮分司作为营缮司的分支机构,管理临清砖的质量、运输等事宜。>
此时跟俞民在一起的,就是营缮分司的主事王哲。>
听说是营缮郎秦业介绍来的,王哲非常热情,推荐俞民到大城窑场,说这里的砖最为合适。并且带着俞民,到这里考察。>
此时,给俞民作介绍的,就是把头胡金斗。>
砖窑把头,其实就是技术负责人。>
“太上皇的陵寝神道?能得到这个工程,有本事。”>
胡金斗赞叹道。>
“秦营缮郎介绍来的,皇上身边裘公公的亲戚。胡把头,可要好好介绍一下,价钱上,不要你优惠,但是你也别宰人家。”>
王哲趁机炫耀了一下俞民的路子,这也是他的荣耀。>
“放心,一切都好说,保证公道。”胡金斗客气一下,就开始介绍。>
“要说我这个砖好,一是用土特别,用的都是莲花土。”>
所谓的莲花土,就是运河淤泥土。土质细腻,没有杂质、沙粘适当。>
莲花土烧出来的砖,敲击的时候,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断开的时候,横断面没有空隙。不出碱,不易腐蚀,坚固耐久。>
“二是水好,用的是阳水。”>
所谓的阳水,就是漳卫运河的水。好在哪里,胡金斗没说,俞民也没问。总之大概就是水质比较纯净的意思。>
“三是手艺好,做工精湛,来这里,一看便知。”>
到了土场,已经有一些工匠在操作。>
第一道工序是把已经晒干的运河土捣碎,越细越好。>
之后是筛土,第一遍先用大筛子,第二遍再用细筛子,第三遍是把土用水过滤,泥水滤入液池,沉淀之后捞出来堆放。>
此后一些力工站在泥里面,用脚反复踩,让泥土充分混合。>
这个过程叫备泥,工艺确实很讲究,跟烧制瓷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无上道医
下山后,美女总裁赖上我
大唐小侯爷
你好,霍少大人
我的校贷那些年
网游三国:我率华夏战万国
深藏温柔
纯阳神尊
科技强国从升级镜头开始
田色古香:娘子宠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