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是退还是战?(1/2)
第140章 是退,还是战?
夺取密支那的命令下达后,日军大批的部队迅速到密支那的周围集结。
这让密支那再次笼罩在剑拔弩张的气氛之中。
日军第18师团的一部此时已经赶到了密支那,并在伊诺瓦底江对岸与新22师形成对峙。
并且日军进攻密支那的指挥权很快就转交到了师团长牟田口廉也的手里。
说起牟田口廉也,那可是赫赫有名。
这个名字不仅日军十分熟悉,就连远征军甚至华夏百姓都知道。
原因就是他打响了七七事变的第一枪,之后还参加过南惊战役,是大屠杀的元凶之一。
其属下的第18师团,也是日军的一支王牌部队。
在缅北的第55、56、18、33四个日军师团里,第18师团是最精锐的一支部队,其战斗力还要在号称“丛林战之王”的第56师团之上。
就在几个月前,18师团在海上的战场上,仅以三万兵力就迫降了联军十万之众,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倒不是说18师团多么能打,主要还是遇到了联军的一群猪。
有句话说的好,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牟田口廉也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他一直非常崇拜古代华夏的成吉思汗。
原因是成吉思汗曾经成功的由北往南的打下华夏全境,于是日军中就有许多军官潜心研究他的战术。
甚至日军的很多战略都与成吉思汗的战术十分相似,比如从一开始时的进攻方向是由北往南。
不过以淞沪会战为转折点,华夏大军硬生生的将其阻断,进攻方向由此转为由东往西。
成吉思汗作战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残忍,对敌人残忍,对自己的部下也残忍。为了拿下一座城池也不顾部下的伤亡而片面的强调勇气和意志。
牟田口廉也正是看到了日军士兵有同样的特性:凶残、野蛮,还有效忠天皇的武士道精神。
他曾经对他的士兵进行这样的训话:“没有子弹的话,不是还有刺刀吗?没有刺刀的话,还有拳头呢!没有拳头的话还可以用脚踢。就算这些都没有了,不是还可以用牙齿咬么?”
由此他的部下也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做“鬼畜将军”。
不过最终在英帕尔战役中,以第18师团的惨败得到了他应有的下场。
此时,指挥日军对密支那作战的就是这位鬼畜将军。
第18师团在投入缅北战场后并没有打过几场仗,只有在平满纳与第五军有过短暂的交锋。
从此以后,作为预备队,随时支援第33师团的作战。
从这一点来看,日军在缅北战场这一个精锐师团暂时没有动用。
现在终于到了用武之地的时候了。
牟田口廉也负责全盘指挥后,在地图上看了一下密支那周围的地形,作出了与河边正三一样的判断:“乘着敌人立足未稳,闪电出击,将其击溃,且主攻方向应该从伊诺瓦底江的东岸发起进攻!进攻的速度越快越好,不能给敌人有任何喘息休整的机会!”
因此,他抓紧时间调兵和调运大炮,因为要渡江,需要征集船只,砍伐树木做木筏,所以准备在三天后发起进攻。
于此同时,远征第5军关于是战是退进行了一次长达三个小时的讨论会。
有的坚持打一架,有的选择撤退,比例几乎是一半对一半,这让杜聿明很难做出决定。
他让司机开着车,来到了伊诺瓦底江东侧的前线阵地,一个是前来视察,另外一个就是散心。
校长的意思是敌人锐气正锋,能保存实力就保存实力。
显然这是让他撤退的意思,但是,如果一旦从密支那的防线上撤退,敌人若趁机追击,在无险可守的情况下,势必军心涣散,必败无疑!
但是,如果要战的话,他没有把握能赢。
想着这些烦心事,他不自觉地坐着车来到了江岸。
杜聿明望着波澜壮阔的伊诺瓦底江,不由地问道:“前面那个河滩是哪个部队负责防守?”
副官急忙道:“军座,是先遣营。”
“哦,是嘛?开车,我们过去看看。”
副官提醒道:“军座,再往前可就要小心敌人的火炮了。”
“战士们都不怕,我怕什么。”
杜聿明让司机继续开车,来到了先遣营的防御阵地。
此时阿译正带着人在战壕里挖掘工事,看见两个军官到来,再一看肩膀上扛着的两颗星星,吓得愣住了。
杜聿明问道:“你们营长呢?”
副官看见眼前的这位少校吓傻了,立即提醒道:“少校,不要紧张,我们就是碰巧路过,随便过来看看。”
阿译回过神来,立正敬礼,结结巴巴地道:“报……报告……将军,我们营长说小鬼子马上要打过来了,正在带着全营备战。”
杜聿明道:“带我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的老婆是公主
公子风流
情不厌诈
巨星守宠首长妻
我的靠山是地球啊
大暴君
女主她有毒[快穿]
医妻难求
九公主又美又飒楚倾歌
海贼之最恶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