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七章 天恩院(1/2)

“洪武七年八月,咱给应天府下了一道旨意,让他们在龙江找了一块地,盖了两百六十间瓦房,用来安置京师没有宅子的百姓。

九月,咱又给华亭县下了一道旨意,让他们把宋朝的时候留下来的居养院重新修缮,也用来安顿没有宅子的百姓。

那时候,咱本想让天下百姓都能居者有其屋,可是却只能半途而废。

去年,三十万流民进京的时候,咱本想在龙江在修葺数千间瓦房,让他们可以有个安身立命之所,可是同样受困于国库紧张。

不得已,咱也只能让流民们在龙江搭草棚,凑合住着……”

朱元璋说话的时候,朱允炆和其他几个东宫的官员,便默默的听着。

这些事情,他们都知道。

尤其是龙江,那是朱允炆心中的一根刺。

沈宝库这个狗东西的京郊惠民千户所,可不就是龙江的那一片地!

“咱当上大明朝的皇帝,已经二十六年了,每一日,咱想的都是如何让百姓们过得更好一些。

可是咱做了这么长时间的皇帝,却始终对自己不满意。”

“皇爷爷……”

听到朱元璋自责,朱允炆赶紧开口,想要劝说两句。只是他刚刚开口,朱元璋便摆了摆手,示意朱允炆不要多说。

“你所说的三院合一,咱也不是神仙,也说不好究竟如何。咱现在只问你一件事情,你们觉得,三院合一,对百姓们有没有好处!”

朱允炆和齐德、黄子澄对视一眼,肃然说道:“孙臣和几位师傅商量了许久,都觉得三院合一,对百姓来说,是一件善事!”

“好,既然如此,明日廷议!”

说罢,朱元璋也不再问三院合一的事情,只是简单的说了两句,便离开了东宫,回到了自己的乾清宫。

“井田啊,真的可以吗?”

恐怕,朱允炆并没有想到朱元璋已经看出了他所想要做的不过就是一种另类的井田制罢了……

一夜的时间,很快过去。

当然,这里面并不包括朱允炆。

想到今日就要廷议,朱允炆兴奋莫名,只是在天亮之前,眯了一个多时辰而已。

清晨起来,看着铜镜中的自己,朱允炆仿佛看到了自己在奉天殿中大出风头的模样。

“嗯?今日朝会设在武英殿?”

只是刚刚走出了东宫,朱允炆的心情便有些郁闷。

武英殿的朝会,只能是小朝会了。

毕竟,武英殿不是奉天殿。

当然,说是小朝会,可是参与朝会的官员,却并非小官。

凉国公蓝玉、魏国公徐辉祖、曹国公李景隆率领一种武勋公侯,詹徽率领着一班六部文臣,通通汇聚在武英殿。

等到所有人到底,朱元璋才升坐。

轻咳了两声,朱元璋便开口说道:“郁新,云南、乌撒等地的粮食,你可想到了办法?”

听声音,朱元璋的身体,似乎并未好转。

这让站在最前面的蓝玉,不禁有些窃喜。

“启禀陛下,臣理了一个章程,请陛下过目。”

说着,郁新便将一份奏折举过头顶。

朱元璋从宦官手中接过奏章看了看,强压下心中的激动,沉声说道:“好,就依卿家所言,拟旨。凡输米一斗五升给浙盐一引,输米二斗给川盐,输米一石八斗给安宁井盐,输米一石六斗给黑盐、井盐。”

啥?

啥玩意?

一时间,所有人的表情都有些震惊。

便是始作俑者郁新,都愣了一下。

他本以为,陛下看过了之后,总是要和群臣商议一下才是。

可是万万没想到,只是看了之后,陛下竟然直接就下旨了。

“怎么,众卿家可是觉得不妥?”

就在众人愣神儿的时候,朱元璋冷声问了一句。

“臣,无异议。”

詹徽只是略一迟疑,便开口说道:“洪武三年,我朝便有开中之法,其时大大缓解了大同粮仓。因而,臣以为此时再行开中之法,实乃良策!”

詹徽话音刚落,杨靖突然开口,说道:“陛下,臣以为,会不会太多了些。

昔年大同开中的时候,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方才可换淮盐一小引。这一次云南、乌撒仅是输米一斗五升,便可换浙盐一引。”

就你话多!

詹徽本就不喜欢杨靖,此时听到杨靖的话,更是觉得无趣的很,忍不住想要开口驳斥他。

只是还没等詹徽开口,朱元璋便说道:“无妨,云南乌撒等地路途遥远,且今时不同往日,此事就此议定。”

说罢,朱元璋又是一阵咳嗽。

“……”

如此一来,杨靖也只能就此作罢。

“众卿家还有什么事?若是无事,就此散了吧。”

朱元璋表现的有些急,仿佛是因为身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文艺时代 我闯入了鬼界 巫妖大BOSS 来自深渊的我今天也要拯救人类 未来王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无限吞噬 除我以外全员非人[重生] 百家争鸣 武侠世界逍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