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十一章 蒙学(1/2)

上哪儿换?

不说李阔海不可能帮助刘昌郝,就是刘昌郝与李家小娘子订了亲,凭借那个知县,刘昌郝也不想打官司。

刘仲良手举了举,想想还是放下。

这就是他一家眼下的心态,刘家“活过来”了,刘四根一家皆不开心,但以为刘昌郝与李家小娘子订了亲,李阔海才出面替刘家化解难题的。刘四根有些害怕,于是带着几个儿子与两头耕牛、农具,趁着天黑一起送过来。

送来的仅是契约上的农具,稍好的农具还让刘四根调了包,不在契约上是不可能送过来了,就这样,刘四根婆娘还在门口骂骂咧咧的。

刘昌郝将牛牵到牛棚,牛是原来自家那两头耕牛,村里人都认识,刘四根不敢调包,因为要巴结花谷久,两头牛还养不错。刘昌郝关上后院的门,刘四根婆娘还在骂,刘昌郝一下子将门关上,又大声说:“阿娘,苗苗,将耳朵堵上。”

刘四根婆娘这才怏怏地回家。

“我们村也有凶人,但也没有这般凶法。”刘昌郝喃喃说了一声,打开手机。我们村不是刘梁村,而是另个时空的老刘村,地没有刘梁村多,不过户数足多了一倍,人事同样复杂。

刘昌郝点开另一个茫地看着他,小黄狗咬小花狗的尾巴,两只小狗玩耍起来。

刘昌郝先是来到河边,这几天没有落雨,河水渐渐变得清澈,他用茶杯舀了一杯水,又来到蓄水塘边。

这口蓄水塘由于刘家时常捞淤泥肥桑园与肥田,已经越来越深。

他在塘里又舀了一杯水,端着两个杯子,分别品尝,这是验证一件事,同样是极其重要的。

验证的结果让他比较满意,随后来到桑园,刘昌郝眉头立即拧起。

村子里的人又换了一种战术,天蒙蒙亮连早饭都不吃,便来采……伐桑。

看到刘昌郝来了,又做兔散。

刘昌郝有气无力地说:“诸位婶子,汝等采桑叶,吾家不要钱,别砍桑枝。”

说了也不管用,这就是刘家在刘梁村的现状。

刘昌郝无奈地又去其他地方转了转,最少在这两天必须对自家的田与地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才能制订出一个具体的计划,才能决定聘请多少流民。

快到中午时,刘昌郝来到梁三元家。

中国蚕桑业逐步从北向南转移,也不仅是战火对北方文明的催残。桑树喜肥怕潮湿,就像现在的宋朝,反而河北山东的水土更适宜植桑,虽然江南桑蚕业渐渐发达,仍远赶不上北方,岭南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后黄河崩溃,自河北到淮河滚来滚去,将土壤的养份搜刮得一干二净,陕西也成了黄土高坡,桑树是能种起来的,但长不好,长不好就取不到足够多的桑叶,于是北方渐渐改养柞蚕。

刘梁村也面临这种情况,地力不足,桑树长不好,鲁氏未来刘梁村之前,刘梁村没有一户人家养蚕。鲁氏挖蓄水塘,改良土壤,方法虽然原始落后,不过将桑树种起来,长势还不错。

有一些人家也开始学习,刘四根下的功夫最深,三十多亩桑园成了他发达之根本。然而大多数人家嫌桑树收效慢没有种,或者种了,没有种好。但有几户人家种好了桑,如今开始得计,包括梁三元家的八亩多桑田。

别看八亩来桑田,一亩能养两到两箔半蚕……南方的更高,一箔蚕能得十五两生丝,按照宋朝的标准一匹小绢五两,大绢十两,抛除茧头,一亩桑蚕吐的丝能织成三四匹半大绢,六七匹小绢,一匹大绢即便卖给行商也值一千来文钱,那怕像刘家那样只卖生丝,一斤也值八百文钱。因此有了七亩多桑园,虽不能说保持小康,起码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所以梁三元家地不算特别多,家庭情况还可以,没有地租给人,也不需要租别人的地。

“狗子,汝将地收归欲奈何?”

梁三元是能相信的,刘昌郝将计划说了一遍。

“如此……”

梁小乙嘴巴严实,借钱的事谁也没说,这让两个长辈判断都出现了误差。在梁三元想法里,即便带几户流民回来,在乡下大多数能自给自足,一年也花不了多少钱。至于种植,他还以为像种庄稼那样种,那需要多少成本,刘家手里还有一千多贯钱呢,即便失败,也无关紧要,两人皆没有阻拦。

“还会有诸多麻烦。”

“会有麻烦,总比眼下好。”

梁三元叹了一口气。

他某些性格与刘昌郝差不多,想让梁三元做圣母婊那是不可能的,但也不是一个恶人。

刘昌郝要收地,成为刘梁村今天头等大事,村子里有许多议论声。

这些,梁三元都听到了。

只有少数人认为许多村民做得太过份,大多数在等着看刘家的笑话,就没有一个人想到刘昌郝会请流民过来。

“做人还是不能太作孽……”

这几年,刘梁村在刘四根一家折腾下,风气越来越坏。特别是今年刘昌郝小叔的事发作,成了一个明显的案例,平时嚣张跋扈日子越来越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女配攻略 斗破苍穹之最穿越系统 老祖纳妾,修仙界男默女泪 奴隶养成后,她们都翻身做主了 魂开彼岸 你温柔,我歹毒 吞天记 饕餮异界游 一剑倾国 龙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