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3.二 虚名与实力之间

——读《司马错论伐蜀》

《司马错论伐蜀》是一篇非常有名的论证之。有趣的是,纵横才能可与苏秦比肩,而最终以口才攻破苏秦合纵之计的张仪却在此次论战败给了行武出身的秦将司马错。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入主蜀地并最终将其建成秦国的粮仓,是秦国走向统一的一个奠基之作,这一步的对错对于秦国至关重要。

其实张仪与司马错主要的争论的焦点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追求虚名还是增长实力。张仪作为纵横家的看家本领就在于口才和论战,而单纯的为名而辩的论战也许其本身有着某种只图虚名,而轻视实力的局限性。在蜀地的价值取向上,张仪“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在他看来,蜀地的得失对于成名的意义不大,所以不屑为之。

司马错虽是武将,而他一上来所表现的立论之高,足以令天下后世所法——“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他,上述三个条件做到了,到称王,大到统治天下只是随之而来的事!而秦国攻取蜀地,正是“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富国强兵正是秦国商鞅变法所要达到的目的。秦惠王杀掉商鞅只是痛恨商鞅本人,却并不废除能使秦国富国强兵的新法。秦惠王是个注重实利的人,伐蜀能极大地扩展秦国的疆域,由此,第一回合中惠王投了司马错一票。秦兵入蜀,“十月取之”,得到蜀地,当时确实是令“秦益强富厚”,然而出乎秦惠王和司马错意料之外的是,蜀地真正为秦国发挥巨大的作用,则是过了七八十年后秦始皇出生的时侯,才由郡守李冰建成了都江堰,蜀地成为了天府之国,成为了秦统一中国最大的财富之源。

在历史上还有几次追求虚名与实力的纷争,最后选择实力都取得了胜利,而选择虚名的则最身败名裂。如三国时袁术为了一是虚名自立为帝,可立即成了众矢之的,不到三年就兵败而死,名不副实最后必败。但曹操只追求实力采取了拥护汉献帝的措施,挟天子以令诸侯,直到他儿子认为有了足够的实力才称帝,那叫实至名归才能长久。

所谓名利二字误终身,“名”字在前,许多人的看法以为追求到了名声实利就会如影随形,其实不然,没有实力作基础和后盾,即使有了虚名也会如镜花水月只空欢喜一场,现代社会各种华丽的名声都在向心态浮躁的人招手,不可不慎之。

【司马错论伐蜀】(《国策》)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

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示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

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给你一百条命和暴君谈恋爱 寻龙天师 舔狗反派只想苟,女主不按套路走! 斗罗:在千仞雪怀中开始签到 太平令 主角被我坑死了 史上最强异闻录 虚影之王 超品教师 曜日武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