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十八章 理在心中(1/3)

一个“时务训导”,就是一位未来的学校校长。一县一“时务训导”,将展为“一县一学校”,一千六百三十二个“时务训导”,最终将变身为一千六百三十二间学校。

这个学校,是小学、中学二而为一的,在此基础上,再分化出独立的小学、中学。

“学校”的生源,除了未来的公务员,也包括无意仕途的普通人。

中国的近现代基础教育,就从这一千六百三十二间学校端。

这是关卓凡为什么不许礼部插手“时务训导”的原因之一。“时务”一道,礼部固然糊里糊涂,同时,你也不能指望礼部那帮老头子,能够办好近现代的基础教育吧?

如前所述,关卓凡的算盘中,“时务训导”和州之学正、县之教谕,同为正章,就“文章”而言,倭仁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理在心中”,但因为“物蔽”,“人之理遂失”,所以,要“致知”,即通过学习和自省,重新认识心中之理。这个过程,称为“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即便圣人亦不能例外。

就“道德“而言,对自己的理论,倭仁身体力行,表里如一。“端庄静一”、“涵养本源”、“察己慎动”、“克己复礼”这一套,言行同一,坚持不懈。

时人赞倭仁曰:“道、咸之间从宋儒之学身体力行者,必推公为选。”

曾国藩则用“当世仪型,群流归仰”来描摹倭仁。

原时空,倭仁逝世后,翁同龢感慨:“呜呼!哲人云亡,此国家之不幸,岂独后学之失所仰哉!”

翁同龢的口中,倭仁已经具有了“准圣人”的性质了。

正因为倭仁在士林中泰山北斗的声望地位,文宗遗命,才会把他派给小皇帝做老师,且是“席师傅”。

保守派奉倭仁为领袖,关卓凡不是没有想过“动一动”他的。可是,略作试探,便觉倭仁在两宫皇太后那里,尤其是在母后皇太后那里,地位根本不可动摇。两宫皇太后不了解倭仁的“文章”,但对倭老夫子的“道德”,却是无条件信任的。这一点,关卓凡只好自承不如了。

这是一尊真神,既然搬不开去,就要设法“招安”,为己所用,不然,实在是太过浪费材料啦。

这就是关卓凡为什么一定要做通倭仁的工作,一定要倭仁领衔出奏“开科取士,恢复唐、宋旧制,加‘时务策’,加‘贴经、墨义’”。

以倭仁士林声望地位之隆,倡其议,“恢复唐、宋旧制”的改革,一定事半功倍,或者说,“堡垒最容易从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官色:攀上女领导 穿成七零女配,和女主换亲后躺赢 厨妃,王爷请纳妾 凤宫之笑宸欢 乡村小野医 他们都有金手指 诸天万界神龙系统 我竟是书中大反派 我用冰咆哮,席卷灵气复苏时代 分割尘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