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九十章 小族长入村塾(下)(四更)

梅小文的模样对比着,别人不管穿什么都显得粗燥土气;可杨武的无心之语,再看看两人身上的穿着,梅小》这些,有的则会选用《孝经》、《家礼》。

村塾就是社学,德行教化也是社学的目的之一。洪武时曾下令民间社会兼学《大诰》及《大明律》,另外一些记载古代先贤嘉言善行的书籍,也是蒙童的必读之书。

不过这些在江南文风鼎盛之地的蒙学学习的,通州毕竟是北地,教化的晚,具体如何,桂重阳也不知。

少一时,三人到了位于村祠堂旁边的村塾。

这是祠堂东厢三间房,东北角一间是供奉孔子像的地方与蒙师小休所在,中间一间是十岁以下蒙童所在;东南一间则是十岁以上学童所在。

要是去别的私塾,少不得都是父母领着,提了束脩,先随着先生拜了孔子像,然后进新班级。

因为是村塾,之前过来送三百钱的时候,杨金柱与梅青木已经来过,今天就省了“送子进学”这一套。

不过等三人到了夫子室门口,梅童生还是按照约定俗成的顺序,让人拜了孔子像,而后板着脸,拿着黑铸铁的戒尺,一边挥着,一边“之乎者也”说了几句劝学的话。

杨武与梅小》这些蒙书都读过了,有心图个出身的学童,才会学习“经文教育”,为的是科考。

桂重阳十二岁,又是江南回来的,要是读书资质不错,应该已经读完了蒙学,开始学经。

桂重阳看了看旁边老老实实、拘谨忐忑的杨武与梅小灵秀,越发衬托着梅小买的粗陋版笔墨纸砚相比,桂重阳的砚台漆黑发亮,毛笔的笔管也透着油润,与大家的不同。

众人看见了,梅童子也看到了,却是不以为然。

蒙童们没见过什么,觉得这就是好的,梅童生去出那砚台与毛笔不算什么好材质,只是用的多了,才有温润感。自己长孙惯用的那套,也是如此。

梅童生倒是并不觉得桂重阳勤勉,只以为是别人赠予。毕竟这套文房四宝,砚台略小,笔管略细,一看就是给孩子预备的。

一时之间,梅童生倒是好奇起桂远在南边的交际。

别人都以为长房的屋子是桂五掏钱给桂重阳盖的,梅童生却不这样认为。要是桂五真要充大头,也是先盖二房的屋子,没有自家亲爹娘还没有孝顺,就先照顾隔房侄子的道理。

梅童生也不相信那些钱,都是梅氏掏出来的。梅氏又不是傻子,银钱都掏出来贴补丈夫的私孩子,而不是留着防身。

是的,梅童生眼中,桂重阳就是“私孩子”,所以自觉得占据礼法大义,自是瞧不起。不过他素来不是什么硬骨头,这瞧不起也只是在桂重阳面前,当着桂五的面是不敢露的。

屋子里最后一排三个座位,杨武与梅小八一左一右挨着桂重阳坐了,仔细拿出书本,脸上都多了郑重。

梅夫子转身出去,依旧是之前领头的小学生带头,诵书。

不一会儿,就见满屋子小萝卜头摇头晃脑,“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杨武与梅小八连字都不识,只伸长了脖子看大家动作,

桂重阳坐在众人中,脸上却露出几分迷茫来。他五岁开蒙,就在隔壁的大儒家里,当时学生只有他一个,还有两个“老爸”朋友的儿子。

当时只觉得是多两个同窗玩伴,想在想想那两个同学明显是以自己为主,明显是将自己放在伴读的地位上。就是那个花白了胡子翰林院致仕的老师,就算是开馆,可只收下三个小学生也未免太奇怪了?

桂重阳与桂五说自己四书五经略通,实际上已经是谦虚。与两个同窗相比,他读书并不算太用心,可架不住他有个“儿控”的“老爸”,生怕他在学习上太费心力伤身,帮他总觉各种背诵理解的小技巧。

老翰林看了,摇头说是“歪门邪道”,可私下里却也是叹惋,只说是“造化弄人,桂行远可惜了”。

桂远,字行远。

没有功名的白身,与老翰林是忘年交?自己小时候,还有一个穿戴贵气的少年自己家,开玩笑的让自己叫其“师兄”。可是并不见他对老翰林执师生礼,反而在自家“老爸”面前,亲近中带了敬重。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自己“老爸”真的是那个连县试都过不去的桂远吗?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剑道路漫漫 女主酷帅狂霸拽[快穿] 古剑奇谭外传 Boss凶猛:老公,喂不饱 女配她超有钱 天啊!我变成了龟 女总裁的妖孽男神 娇软表妹进府:禁欲世子疯魔了 天贼者 悠然山村(农家奶爸)